
距离
知道张恒是因为《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》,当时大街小巷都在传唱。许多报纸上也是他忧郁而让人琢磨不透的表情。歌中所流露出来的悲伤和感动,在心里起伏了很久。当时就想,流行乐坛出了这样的歌手,真是一件幸事,至少让人在纷纷扰扰的浮躁之中,耳目为之一新。用一位资深乐评人的话说:象张恒这样的歌手,中国差不多十年才会有一个。当时心里好高兴,因为他的音乐和样子我欣赏。谁知,十年未及一半,就看不到他的样子,得不到他的消息,他好象从流行音乐圈中消失了。间或惊鸿一瞥,也是很落寞的出现在那种闹哄哄的晚会上,情愿心不甘的表演着。替他难过,听着他的唱片,比较着周遭刺耳的声音,甚至愤愤不平。大而化之地想:时代错了?听众错了?传媒错了?或者张恒错了?出色的音乐成为出位的音乐,究竟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音乐视听习惯?时代在一年一年的进步,我们的流行音乐好象在一点一点的落伍。转眼己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年头,中间有过几首让人心动的歌与歌手,但对张恒却一直念念不忘。从某种意义上看,他应该是罗大佑、**的后续,却又远远不及两位前辈,甚至无法望其颈背——他的音乐制造的延续性和社会影响力太不够了。他只有一张个人唱片,尽管制作精良,轰动一时,但只是当时。音乐之旅是出长跑比赛,开头引人注目却忽然出局,连旁观如我者都不死心。但仔细听他们的歌,却又某种感动是相通的,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舒缓和急促,你的心弦在他们的音乐之弓上滑动。面对他们的音乐,你是开放性的吸收,而不是逼迫性的接纳。你是一个聆听者,也是一个创造者,你和音乐是平等的,音乐和你是享受的,你听到的是他人的心声,却也在你的心底回荡。这才是流行音乐——真正的流行音乐。喜欢音乐,然后才喜欢跟音乐有关的这个人。有次说到这个话题,有个朋友说喜欢F4,我们都同情的看着她。她赶紧解释,谁说喜欢F4的音乐?我只是喜欢他们的人。作为歌手,让人喜欢跟音乐无关的事情,不知是谁的悲哀。我不断地听着罗大佑地声音、**地作品,同时慢慢地、平静地期待着距离音乐圈中心遥远的张恒的回归。……一个偶然的场合,有人说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遇见了张恒,但只是个普通的游客,那边没人知道他是谁。“距离是什么?距离是远离繁华之后的思考和沉默,距离是冷眼旁观的理智与清醒,距离是忍受被遗忘的寂寞和失落,距离是笑看风起云涌的从容和豁达,距离是好多当时的迷惑释然的过程,距离是归来是的平静和激情。距离的原因是多重的,主动的放弃,无奈的离开,乏味的冷落,狡黠的退却。《距离》带来的却是欣喜、叹息、激情、格调、享受。”—一圈内好友“《距离》是一首节奏轻扬、流畅欢快的流行作品。但这仅仅是其带给你的最初视听感受。在让你轻易着迷的音乐旋律和乐器组合中,你会逐渐为声音背后的文字意境所感染、感动。在民乐大师的三弦挑逗下,你禁不住感叹:这是一首怎样美妙的歌呀!让你眉飞色舞,让你心驰神往,让你再三思量,让你悲从中来却又喜极而泣。”—一制作人“它是一首轻民谣,带有明显的张恒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,主要体现在张恒别出心裁的吐字方式和演唱技巧上。《距离》的创作,大胆吸取了西安方言的发音方式及独特韵律,并将其巧妙地溶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当中,使得整首歌听来具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却又不乏流行潜质。张恒来自长安古都,独特深厚的区域文化底韵给了他有形和无形的教化。从他的歌进入你耳膜的一瞬间,你就会被吸引,被感染,也许会被陶醉。”—一乐评人熟悉的声音开始陌生,陌生的张恒开始熟悉,你还会象从前那样喜欢他和他的音乐吗?